来自网友【杞檀樨】的评论3.7日更新[总评:从历史剧角度勉强及格,给60分,但不能再高了(然而悲惨的是这已经吊打绝大多数玛丽-安托瓦内特相关影视了)]在CANAL+上把第一季全片(法语配音版)看完了①。对整部片子,我的评价没有大的变化:有亮点,也有雷点,有惊艳处,也有尴尬处。在整体呈现效果上,如果不了解历史也不以历史为目的,纯为悦心娱目而来,那这部片子相当不错,可以给80分以上;但在一个历史剧的角度上,我认为这部剧相当割裂——是的,我不是说这部剧在历史上没有考究,而是,它十分割裂,虽然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刻板印象,但又整出了新的烂活。如果说过往的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为题材的影视要么全方位拉跨(如被很多不懂装懂的瓣友追捧的美国1938版,1938版真的弱质到我会平等地厌恶每一个吹这版辣鸡东西“符合历史”的小鬼),要么中规中矩(如法国1956版,虽然这版也含各种刻板印象与谣言),那么这部,就是十分割裂——仿佛夸张的无界振荡函数,它时而让你感叹它的用心,时而让你尴尬到脚趾抠地;时而让你因符合历史的细节而会心一笑,时而让你吐槽这剧情是不是编剧团队突然被夺舍了。所以对我这样对历史要求比较高的人来说,观影体验并不十分愉快,因为你就像在坐过山车,时而在山巅,时而在谷底,时而觉得它是珍馐琼馔,时而觉得它是一坨答辩。我在看的时候表情时常在这两张图之间转换:从两个主角来说,还是相对比较符合历史的,虽然,也存在许多不足。我想首先谈路易十六,因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本片主角,关于她的塑造我要说的比较多,放后面讲。让我很诧异的一点是,这个版本的路易十六是我唯一看到的足够放浪形骸、足够不羁的一版。由于路本人的腼腆博闻,以及一些politique方面的刻板印象,他容易被塑造成保守、拘谨的形象(当然这都算相对好的了,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以及绝大多数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都爱将他丑化成愚蠢白痴。近一百多年来绝大多数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记和衍生作品对路易的那种妖魔化很多时候都让你感到震惊,甚至相当仇视路易的山岳史学都丑化不到那种程度)。无论呈现一个怎样的路易形象,大多数时候你看到的仍是一个亚麻衬衫、马甲、夫拉克穿得一丝不苟,黑色抽丝袋(bourse)或者黑缎把卷过的头发系得整洁,即使连我一向好评的11年法版纪录片《Louis XVI》②里也是这样。这部是我看到的唯一一部保留了路易十六那直到1792年8月10日的早晨都还凌乱着的、总让他那克己守礼的妻子又生气又好笑的亚麻色乱发的影视作品【有一说一这部剧细节确实做得不错,我后面会讲。它主要是在大方向、大情节上有问题,这个我后面也会讲;所以我看着许多近乎吹毛求疵的评论感到非常好笑——这部剧有些情节蛮雷人,但它的细节反而是做得比较考究的,可惜有些人看不明白,倒自顾自说些本末颠倒的话】。跟许多流传甚广、流毒已久的谣言与刻板印象相反,路易本人其实是个看似温柔沉默、实则浑身反骨的人。19世纪的史学家们疯狂复读着“他更像个德国人而非法国人”的刻板印象③,而实际的他无论在zz上还是生活上都完全传承了法国人的叛逆和不羁。这部剧里爱自然爱打猎从来不好好把头发梳好的瘦高少年反而更好地还原了他那总是让注重礼节的安托瓦内特伤心斥责他“放浪形骸”的生活状态④(他年轻时其实因为肺结核和长期消化不良,很瘦)。【这个版本和11版《Louis XVI》还都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路易本人极少戴假发,他基本上只扑发粉,甚至有时连发粉都不扑】对路易的塑造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第一集里路易十五问小路易对玛丽的印象,他回答说觉得她像活泼的小马驹,这种话真的就不是路会说的,我服了。我知道编剧估计看了很多贵族回忆录里说路“言语俗俚”,然后就开始闭门造车写稿子,自己想象“言语俗俚”是怎么俗俚法了,拜托,这里是说路易说话喜欢用一些比较……至少那个时候觉得不是很“上层”的法语用法,又爱用俚语之类,然后情绪激动起来还会说“艹”之类的脏话,所以才有他“言语俗俚”的说法,但他绝不可能这样对别人评头论足的。【话说每次路情绪暴起来说脏话,玛丽都特别头疼,玛丽be like:孩子们,别学你爹说脏话.jpg】我知道的最早的路易对玛丽的评价是曾对别人说过她永远是那么优雅⑤;而他本人十五六岁的时候留下的文稿也不是没有,找来做参考也不是什么难事,他那种简洁里带点愤世嫉俗的语言风格很有特点,然而一百多年来的影视作品依旧热衷于自顾自yy出各种愚蠢台词,可见是完全不用心。然后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塑造。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用力过猛”。大卫·约丹在三十多年前说,“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浪漫化的传记,已经多到够了。”什么叫“浪漫化的传记”?多情的、把爱情理想化的、小说似的、乃至于充满了虚构的传记。如果说19世纪上半叶的保王史学沉迷于歌颂“好妻子,好妈妈,好王后”的保王圣女形象、同时选择性遗忘他们流亡贵族和保王党在瓦伦事件后是如何污蔑与辱骂这个女人;如果说与此同时古典民族主义史学一厢情愿地想写一个多情轻浮的王后与封建卫道士;那么,19世纪晚期之后,苏耶海姆那充满yy与臆想的传记后,瑞典外交官费森和法国王后那被牵强附会出来的“爱情故事”则几乎占领了玛传的市场⑥,与之伴生的是一个极其浪漫化的、追求恋爱与自由的王后形象,这种形象随着茨威格那充满着造谣与臆想的传记的流行广为流传,并且伴随其后的是对其他相关人物的丑化,路易十六成了愚蠢冷漠懦弱的丈夫,杜巴莉成了恶毒的浪女,路易的几位姑姑成了刻薄心机的封建卫道士、“老姑娘”,后来惨死的诺阿耶夫人是苛刻不讲理的礼仪夫人,织衣妇都是不讲道理的泼女妖妇,为了突出她,就连她大女儿和小儿子都被拿来黑。【所以茨威格粉少来我评论下洗他,我会直接开骂,茨威格写的那些满是造谣和yy的东西也能被捧,可见史学界玛丽-安托瓦内特研究总体风气烂成了什么样子。为了突出传主连小孩子都拿来黑,造谣小孩子被胁迫指控母亲是“他沾沾自喜报复母亲”也太恶心了。任何洗茨威格写的那堆伪史的我都会直接开骂】保王史学所写的一言一行符合天主教规范的圣女,和浪漫化传记里的追求恋爱、厌恶礼仪形象形成了两个极端。实际上,这两种塑造,都用力过猛。她本人既有遵循当时的礼教,用天主教的那一套“贤妻良母”的要求和宫廷礼仪束缚自己的一面,也有青春烂漫,想要自由、想要冲破束缚的一面。后面这一面在近几十年的玛传中大行其道,使得这部片子也在描绘她青春烂漫、想要冲破束缚时显然用力过猛,比如对她对这场婚姻态度的描绘。实际上历史上她受宫廷中的教育影响,一直觉得嫁出去联姻是她的责任,并且对这场婚姻有过许多期许(比如她订婚之后把一个带有路易小胸像的项链戴在身上),所以在她嫁过来后,发现丈夫对她那种“温柔但疏远”的态度时,她其实是很失落的。所以这部剧里其实过度放大了她的叛逆,以及写得有些太自由散漫了(马车里那一段真的用力过猛到让人无语)。包括在服装的选取上,虽然玛丽-安托瓦内特确实讨厌穿宫装(robe de cour),并且在打猎骑射的时候穿男骑装(这在当时为她招致了很多非议),但是这部剧里穿男装的形制也太多了,好几张女常服的亚麻内衬和马甲的搭配完全是当时男装的形制,这是个瑕疵。【以及有人问我剧里有几张女装搭配的脖子上的丝带是不是索离带(solitaire),不是啊,solitaire是当时男性的一种饰物,它是从男性发袋或者发缎后面留了一绺系在脖子上,不一样的。】但她也不是像很多人刻板印象里想的那样就一个完全的束在礼仪盒子里的金丝雀,她其实挺活泼的。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某些瓣友吹毛求疵说餐桌礼仪那些事儿,想想就觉得可笑。第一,法国宫廷在非正式的用餐上餐桌礼仪并不严格;第二,那个年代看重的礼仪其实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这一套西餐的礼仪其实是从东斯拉夫的上层兴起,在19世纪反哺给了高卢的布尔乔亚。玛丽嫁过去做了王储妃之后,有一次路易吃了好多某一种点心,玛丽怕他吃多了不舒服,直接从他面前把盘子端走了,然后路易冲着她笑。⑦周围侍从:哇,好甜。梅西伯爵:哇,好甜。特蕾西亚皇太后:哇,好甜。我倒想看看,双标的瓣友们会不会对着这段大怒“一点宫廷礼仪都没有”呢?挺好笑的。顺便,既然已经提到了,我来说说特蕾西亚皇太后。我个人呢,在特蕾西亚丈夫死后,确实喜欢用女皇这个翻译,毕竟她当时依旧被认为是“世袭封地上的独立君主”。严格来说,她在丈夫死之前的头衔应该称“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与波西米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确实是女王和皇后,这个没错;但在丈夫死后,她不是称皇后,而是皇太后,法语里叫impératrice douairière,德语里叫Kaiserin-Witwe,英语里叫dowager-empress(有的地方也写作empress dowager),就是不叫皇后。当然,我个人为了简洁,以及对于这种“二圣临朝”zz模式的模仿,我确实习惯翻译成女皇。我开始还不明白某位瓣友为什么对着特蕾西亚皇太后穿黑衣这么不理解,还生拉硬扯吹毛求疵解释说觉得丧服不够华丽,我开始大不理解,后来我悟了,这位瓣友应该是真不知道玛丽出嫁时她父亲已经去世的常识,所以既吐槽了黑衣,又称“皇后”,而却搁这儿强行圆挽尊说“丧服不够华丽”呢。说实话,玛丽的父亲去世是她同年时期为数不多的伤心事,既然有些人自诩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相关历史的懂王,这个却不知道可多少有点……【当然我确实当时也表述得有些不够准确,没有表述清楚,多少有点误人子弟,这是我的问题】既然夸完了这个片子的不错之处,那就该接着骂了。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虽然在主角塑造上有用心,但在配角塑造上简直随心所欲,想咋来咋来。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里,普罗旺斯(后来的路易十八)和阿图瓦(后来的查理十世)基本只会保留一个,这部片子里阿图瓦的人设拆成两半一半给了普罗旺斯一半给了沙特尔(后来的奥尔良)【多说一句有个细节还挺符合历史的,历史上玛丽第一次见沙特尔和朗巴尔亲王夫人就是在初来见路易十五那次】,所以沙特尔的人设变得很割裂,因为历史上他很恨玛丽,这里却把一部分阿图瓦“狐朋狗友”的人设分给了他,所以我还挺好奇后面第三季第四季要是写法革打算怎么圆,毕竟他可是奥尔良啊【没提第二季是因为看了制作组访谈说第二季拍到1787年】。前所述的问题,都只能算是瑕疵,不算大错,毕竟是个商业片又不是历史片,我并不会要求一字一句按历史拍,但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问题,是这部片子乃至近一百多年来玛丽-安托瓦内特研究的大问题——对除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之外的角色,尤其女性的丑化。前面已经说过了,近一百多年来,路易十六、杜巴莉、路易的几位姑姑、诺阿耶夫人等人算是受害重灾区,更不要说站在对立侧的一些女性,贝里耶等人可以一边歌颂着“好妻子,好妈妈,好王后”,一边说德古热等人是嗜血的复仇女神,茨威格这剑人可以一边装作自己是启蒙主义自由平等的后裔,一边丑化其他妇女都是嗜血野蛮不讲理的倡妇伎女。我以杜巴莉为例说。这部剧里对她的丑化简直让我反胃。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活着的时候,被认为是荡女浪妇、妄干政事,满大街猜测她情夫的小册子多到可以编成书,这种Slut-shaming是相当恶毒的,所以我一直并不反对拿她做女性主义讨论的客体,虽然她本人并不符合女权(她更像一个很传统的天主教女性,拿天主教对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束缚她自己)。但一百多年来自诩女权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研究学界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一面抨击Slut-shaming,自诩女权,一边把她遭受的这种羞辱加诸别的女性,把雌竞做到了极致。这部电视剧也不例外,杜巴莉在这部电视剧里成了一个妖艳剑货,成了一个水性杨花的浪女,又和普罗旺斯搅在一起,又和艾吉永搞在一起,俨然是什么权倾天下的巫妖,玛丽-安托瓦内特更是成了被她迫害的小可怜。对,十三四岁就远嫁法国做王储妃的小公主是孤立无援的小可怜,而同样十几岁就流落风月、后来被丈夫(严格来说不算丈夫,那时她还没和杜巴里完婚)引到宫中成了老国王情人被迫卷入凶险的政事斗争,则成了水性杨花的妖艳浪女了,就活该被yy和盟友有各种性缘关系,就活该被人骂putain了——我说你们别太双标太恶心了。在第四集结尾,有一幕杜巴莉被赶出宫廷后,面对站在对面的安托瓦内特的场景,她对对面的安托瓦内特说“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们之间的共同点比你想象的多。”说真的这段情节把我恶心坏了。我知道这是自诩“女权”的编剧组是想说,后来玛丽也会这样被认为放荡秽乱、牝鸡司晨,以此来彰显制作组真是“同情女性”,好恶心啊,还自诩是“全女性”的编剧团队。我早该知道你英国只知道写一些雌竞的东西,是不能期望你们对女性主义有什么见解的。对,先污蔑她的人格,把她被迫卷进艾吉永等人的阵营里,写成她是个荡女一边当老国王的情人一边和艾吉永等人床笫翻腾,写成她是个妖艳恶女,然后再笔锋一转,仿佛居高临下地说,瞧,虽然我污蔑你,但我仍然同情你,我仍然是女性主义写法。好爱女啊,真是太爱女了。爱女爱得我反胃。路易十五的设定也很迷惑。我就先不说他被处理得过分凶恶这个问题了。在感情上为路易十五洗白是近几十年的史学风气,影视作品也恨不得写得他对杜巴莉是真爱,当这部剧里连路易十五要给她“les prérogatives qui reviennent à une reine”这种离谱弱质剧情都写出来的时候,我倒回去了三次,以确定自己真的没听错,并想问问编剧:“你没事吧?没事吃点溜溜梅。”【所以我是真的觉得这部片的历史水平很迷,时而高水准,时而让人无语】这种风气让我感到恶心。路易十五时期官方情妇的权利确实比以往大,以至于有史学家说他和杜巴莉在一起时“把她捧到近乎王后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情妇实际上的地位低下,也不能改变路易十五这个人自私又凉薄的本性。天主教里婚外情有罪,于是他让自己的女儿路易丝进了修道院一辈子替父亲赎罪;活着的时候他看似对杜巴莉甚是宠爱,一朝自己要死了,害怕不能上天堂,就下令把她关进蓬奥达姆(Pont-aux-dames)修道院。很多后世作品喜欢写路易十五多么多么爱她,而孙子路易十六出于对她的厌恶和为了给妻子玛丽出气关了她进修道院。历史上正好相反,关她的命令是路易十五下的,反而是是路易十六提前把她放出来的。【再说一个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其实路易的姑姑也劝过他提前把杜巴莉放出修道院】所以我平等地恶心每一个试图把路易十五写成深情款款男的电视剧。那有人要问了,既然你对这部电视剧批评如此多,那你为什么要在瓣上给这部剧打个不低的分然后抨击很多打一星的人呢?——很简单,因为她们比这部剧更恶心。当我1月份看了这部剧的第一集,正打算来瓣写一下这部剧的优缺点(至少是第一集)时,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她们先是不懂装懂地抨击这部剧的服化道【其实这部剧很多地方细节做得很用心,我以后wb和lof专栏里会写,在此不展开了,内容太多了】,然后说吃饭的场景没有餐桌礼仪,丑化了路易的几位公主姑姑【其实虽然这部剧里几个姑姑被写得十分刻薄,但吃饭那一段不算太丑化,那个年代贵族并不是如现在这样讲究吃相,路易十五时期的宫廷更是相对散漫不少。而且有很多情节都没有问题,比如历史上几个姑姑确实曾想过让朗巴尔做路易十五的情人以抗衡杜巴莉、莫雷帕也确实是几个姑姑先举荐给路易十六的,这些瓜可冷门,所以我怀疑过这剧是不是找了个很牛的历史指导】。你看着这些瓣友们义愤填膺觉得几个公主被丑化了,还以为她们是什么正义使者呢,结果一到杜巴莉的情节,我以为她们会一样义愤填膺,为这个女性在剧中被丑化而愤愤不平的时候,她们是怎样做的呢——她们跳起来了,她们高叫那是个“上不得台面的女人”,她们不但没有如刚刚一样抨击剧中的丑化,反而掀起剧里“抬高”了杜巴莉的身份。她们一点也没有觉得剧中的slut-shaming有何不妥,甚至人家可能还觉得有点不够呢,人家还高贵地说那是个“上不得台面的女人”呢。对,人家一点没觉得不妥,瓣友们可以一边对细节吹毛求疵,一边觉得对一个非主角的女角色污名化、slut-shaming是理所应当的,是合理的。瓣友们一边为几个姑姑被丑化愤愤不平,一边在另一个女人被丑化时只嫌弃把她抬高了,仿佛就差明摆着说了:只有王公贵女的名声才是名声,其他女人的名声算什么名声;王公贵女被污名化我愤愤不平,其他女人被污名化我还要踩她两脚。我倒有些好奇,这位瓣友若生在那个时代,究竟是何等上得台面的女人呢。没错,你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你们两百多年就是这样干的,玛丽-安托瓦内特遭受污蔑被泼脏水的时候,你们恨不得跳起来大骂Revolution,而你们为了突出她给其他女性泼脏水的时候,你们就无比正义了,别的女性就成了活该了。一群不问人先问马的东西。人的情感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玛丽-安托万内特遭受的污蔑是悲剧,其他人遭受的污蔑同样是悲剧。然而你们一边娴熟地抨击前者,一边娴熟地干着后者。这部剧我很难抉择,优点太明显缺点也太明显,所以我觉得从一星到五星都有道理,我给三星(一月时直接给了五星是因为我有点赌气,今天想想还是不合适),再加一星,因为想给某些心瞎了人治治眼睛——房间里那头大象,你们两百年来从来看不见。按:①CANAL+上是法语配音版,我所有的评价都以这个版本为准②这部纪录片原名《Louis XVI, l'homme qui ne voulait pas être roi》,国内无译版,我常习惯简称《Louis XVI》或《Louis Seize》。这部纪录片我更习惯把它当成一部十分贴近历史的电影,因为它影视呈现效果很好,再加上它虽直接引用了大量直接史料,但为了叙述的流畅修改了一些史料的时间(比如,历史上路易那句“我宁可别人阅读我的沉默,也不愿别人阅读我的话语”是对马尔泽布所说,而那部纪录片里改成了对玛丽-安托瓦内特倾诉)。BBC的纪录片《凡尔赛宫:革.命进行时》里引用了那部的一些片段,BBC这部国内有翻译,不过翻译和BBC的讲解都有点小错,我以后在我wb和lof上的法革专栏上说。关于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纪录片,绝大多数都是谣言和刻板印象的复读机,不过是再次复读所谓的“浪漫”伪史,所以我一般没什么推荐的,也厌烦看相关纪录片,厌烦一次次看到那些被无数人吐出来又嚼烂了的口香糖。不过唯一稍微不错的有两部:一部是刚刚提到的写路易的《Louis XVI, l'homme qui ne voulait pas être roi》,另一部是写玛丽的法国06版《玛丽-安托瓦内特》,国内以前翻译成《法国版绝代艳后》过(并不是同年美国那版),可惜后来找不到了,那版也还不错。也挺巧,我看到这部电视剧,正是在帮一个问我的人找06法版的时候无意看到的。(然而06法版当初的译版我到现在都没找到,如果有人有译版视频或者法语原版视频可以在wb或lof上找我,实在不行我自己翻译。我在wb和lof的id和这里同名)③J. Michelet; A. de Lamartine; E. Lavisse(不过严格来说拉维斯算二十世纪)④S.K. Padover⑤Le comte de Mercy⑥费森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恋情其实没有任何实据,现今大多数玛传拿出来的所谓证据都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出来的“证据”——而那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已经死了将近一百年了,费森也死去了数十年。我以后专门会在我wb和lof上的专栏上专门考证这个谣言是如何被牵强附会出来的。所以不用问我,会在专栏讲(瓣上我是不会写的,瓣我用不惯,这次写了以后就几乎不会来了瓣了),现在问我我懒得回答。⑦Le comte de Mercy⑧J. Hardman···································原影评:本来只想给这个剧三星,两星都是因为无端抹黑杜巴莉等人扣的。不过觉得还是为数不多的相对贴近历史的关于安托瓦内特的作品,所以给了及格线之上。结果一看,瓣友们不懂装懂、叶公好龙地吐槽这剧“不合历史”,不好意思,那我还真得把这星加回来了。你们“吐槽”的这些“不符历史”的部分反而大多数是这个剧符合历史的地方:1.特蕾西亚女皇的装扮。女皇装扮朴素,身着黑衣,是因为她在丧期,她在她丈夫死后长期穿着黑衣(你们自己也可以去找那个时期的画像),玛丽-安托瓦内特后来在狱中,路易十六身殁后,她也说她会“效仿我的母亲”“余生不会再穿着黑色之外的色彩”,在狱中一直穿着朴素的黑衣;至于整牙这个部分,我不知道他们吐槽的是整牙这个行为还是整牙时的氛围,如果是后者我不清楚,如果是前者我可以明确说她去法前是整了牙的,路易十五要求的;2.十六拿着兔子出来。这个见面仪式写得很杂糅,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上那次在贡比涅森林的会面,历史上见面是很正式的,但这里戏剧处理得没有问题,看得出来这里是想写路易十六放浪形骸,喜欢打猎两个特点(路易很爱干净,但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打猎回来是很符合他状态的,甚至有人说他有时打猎都不会穿骑装),历史上玛丽也当面吐槽他“放浪形骸”,指责他应该注意自己形象(后续就是某只玛丽说完之后就收到了某只路易的一个可爱熊抱);3.法国宫廷饭桌吃相。不好意思呢,那个时候法国宫廷那样吃还真是更符合礼仪,小资瓣友们所幻想的文质彬彬、带个方领巾,小心翼翼拿刀叉割的现代西餐饮食礼仪发轫于19世纪,是伴随着分时段上菜的“俄式服务”兴起的,然而剧中的时代,叶卡捷琳娜大帝治下的Russia那时在文化上还在精法呢(事实上那之后也是);4.向朗巴尔亲王夫人行礼。OMG~我居然能看到说朗巴尔“她是你的侍女”这种仙论。Excuse me?朗巴尔亲王夫人!亲王夫人!Une Princesse!在玛丽成为正式王储妃之前和她也不过是平级,给她行礼没有任何问题,倒是豆瓣小资们一口一个侍女的,不知道玛丽知不知道别人这么说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呢?不好意思,她有时在“王后起身仪式”里给玛丽递衣服是因为那时递衣服的就是大贵族;5.路易十六的演员。这个版本演员选角上,我觉得除了太帅之外,没有太大的问题,反而是最符合十六年轻时的形象的一版——路易十六年轻时是非常瘦的,一是因为从他已经死了的大哥那里染上过肺结核,二是长期消化不太好,所以年轻时很“瘦弱”(“mince”)。其他版本,要么太胖(他是大概二十五岁左右开始体重坐飞机的),要么又矮又胖,11年法国版《路易十六》里的倒也还行,就是太整洁了,不像这个一样自然散漫,更符合他年轻时。6.“普罗旺斯不能原谅他哥哥夺走了他的王位。”拜托这个太明显了,不就是暗示后来普罗旺斯在瓦伦事件中逃出法国后各种煽风点火搞事把国内的哥嫂逼入绝境吗,这么正常的影视手法很明显啊,这都看不出来吗?还是说打算给普罗旺斯这个玛丽口中的“该隐”、法革和复辟时期都拿哥嫂的死疯狂吸血的真小人洗地啊?7.莫名其妙杜巴莉和普罗旺斯躺一起了确实离谱,不过我说你们吐槽这个剧不合历史都不知道吐槽这个剧最离谱的地方吗——无底线抹黑杜巴莉,但我看似乎没有人说,怎么,这最大的问题居然看不出吗?还是说根本不知道呢,吐槽的很多都是符合历史的,真正不符的反而不吐槽了?还是说自命高贵的有些小布玛粉真的从心底踩低拜高、只崇拜高贵的地位呢?8.两个公主捏脚。路易十五时期很不注重子女教育不是秘密,他女儿不爱礼仪也很出名(十五本人就很厌恶宫廷礼仪),而且那个时代贵族的礼仪和现在人想象的不一样。我真好奇小资瓣友们要是知道那个年代的贵族还会在巴黎的街道追赶野猪,会不会吓得嘤嘤嘤啊?9.正前方站着杜巴莉。不好意思,那个年代法国“官方情.妇”地位真不低,玛丽来法国之前,后位空缺的法国宫廷里她还真是第一的女人。“上不得台面”,要我说,许多小资玛粉对杜巴莉这个十几岁就不得不变成暗伎、后来又变成国王情.人的孤苦女子两百多年来毫无底线的造谣和dang.fu羞辱才真的是上不得台面呢。10.十六被侍从欺负。路易十六在成为王储之前,被宫廷无视或者有意无意欺负不是秘密,甚至有历史学家觉得这种童年创伤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成了王储之后要好点了,即使这样玛丽嫁过来之后也很为他打抱不平。当然也不全是欺负,有时候他和侍从之间也会互相挠痒痒或者互相摁到水里开玩笑。那一段还有一点,暗示十六一直很抗拒宫廷里的穿衣仪式,历史上他直到即位后都是这样。咱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是编剧乱写吧?11.卧.底男扮作女子。“找不到一个女卧.底吗”,不好意思,那个年代还真的找不到呢,因为那个年代很鄙视女性参与politique活动,连骑士迪昂宣布自己从此后作为女性来生活,都不得不把所有机密上交给路易十六并且从此再也不许参与相关活动。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剧假吧?12.听墙根。十六结婚的时候我不清楚。路易十五和波兰公主结婚时是有人听墙根的。不能因为觉得剧情不太符合现在的情况就说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存在吧?你们通篇下来也就路易玛丽圆房时应该穿衣服、结婚时没有掉落戒指等是对的(不知道为什么影视作品里老喜欢写十六结婚时紧张出丑,这里可能是为了写他拘谨,但历史上既没有掉戒指也亲了玛丽的——这部还好点,被许多所谓玛粉夸上天的那部ooc得没边儿的美国上世纪黑白电影版《安托瓦内特》才叫黑路易十六黑得没底线)。咱就是说,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觉得是“不合历史”吧?结果这个剧真正不合历史的部分,比如无限抹黑杜巴莉等人、有些称呼不对(比如除了玛丽外,大多数人应该称呼此时的王储路易十六Monseigneur而不是Monsieur,普遍把王储叫Monsieur的习惯恰恰是路易十六即位后才有的)反而无人吐槽了?怎么不吐槽了,是因为不懂吗?可前面不懂装懂的时候不是挺侃侃而谈的吗?半灌水响叮当,看了些杂书电影就觉得自己无比懂历史,可以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了,然后把真正符合历史的部分大肆批评,把充满刻板印象、只以华丽为表的“良心剧”捧上天,这大概是互联网某些叶公好龙的“历史爱好者”现状了。真是劣币驱逐良币,只让人觉得可笑可悲。以上评论呢,是基于第一集的内容评论的(请不要指责我,有些高谈阔论的人不同样只看了一集吗)。后面的内容我看到过梗概,看完之后我会继续更新。虽然让我很不爽的是看梗概这版《玛丽-安托瓦内特》打算延续所有安托瓦内特衍生作品的惯例,继续写所谓的费森情事,实际上历史上没有玛丽和费森是恋人的实锤,具体的我以后会在wb和lof上写,写一下这个谣言是如何以讹传讹、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传记作者”(比如毫无历史素养和对历史的丝毫尊重的茨威格那本臆想式《断头王后》)牵强附会地考证,以至于传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会在wb和lof的专栏上写,那个考证起来内容很多,这里空间不够,所以我不会在这里写,不用问了,如果想延伸了解为什么我说这个恋情没有任何实锤又不想等我以后写,就去wb和lof我的专栏里翻一下以前写的一篇《相呴以湿,相濡以沫》,里面有提过一点。还有一个很担心的点就是法国人搞zzzq强行搞gl或者bl(法国人这几年真的很爱在历史剧里强行把历史上直男直女写成同,我不是说不尊重性向,只是说这样不顾事实写真的无聊且无语),当然毕竟还没看完,看完后再说吧。聊远了点。放点截图。(修改过一次,因为提到的11年法版的《路易十六》在第一次写的时候太急,误写成09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