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唐乐】的评论驱魔题材,在好莱坞体系中,算不上主流,但是也曾贡献过号称最恐怖的恐怖电影《驱魔人》,也曾给大家展现过基努里维斯最痞帅的角色康斯坦丁。同样是驱魔,康斯坦丁的漫画风格独树一帜,同样正因为是通过漫画改编,所以也是最容易走商业化的一类作品,因为它的惊悚要素已经都被康斯坦丁的英雄主义表达冲淡了。对于众多观众而言,驱魔题材简直就像深渊一样——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欲罢不能,却又畏惧不前。它是最能体现恐怖片精髓的类型片——在惊恐中寻求保护,在护栏后面俯视万丈深渊。而宗教,在美国人的文化生活中,从起始便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且不说钞票上的“In God We Trust”,也不说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的向圣经宣誓,但就电影发展史上看,《参孙和黛丽娜》激发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统治电影票房市场的圣经史诗片的热潮,《大尉和所罗门王》(1951)、《君往何处去?》(1952)、《圣袍》(1953)、《十诫》(1956)和《宾虚》(1959),这些影片对于60%的认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教堂联系起来的美国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这种取材于圣经的豪华影片的史诗性主题刚好与新近出现的宽银幕技术相匹配。而真正意义上让驱魔题材进入众人视野内,或者说国人视野内的,便是50年前的那一部《驱魔人》,随后虽然说不上雨后春笋,不过同题材电影在这五十年里也贡献了不少佳作和票房爆款。虽然在此片之前也有《罗斯玛丽的婴儿》这样的同样展现于恶魔的题材,但是从宗教意义上的交锋和驱魔角度的重点描写,是要从这部才正式展现到大银幕上的《康斯坦丁》、《招魂》系列、《最后的驱魔》…..逐渐,一个驱魔题材的固定模式便在我们观众的眼中形成了:无辜而弱小的附身对象、附身后的异状、并非圣人的驱魔人、隐藏的罪、通篇拉丁语让人陌生的仪式、恶魔隐藏的阴谋。该类影片的卖点除了带给观众感官上的恐怖冲击以外,故事刻画的越逼真,就越容易和观众的日常信仰价值观产生共鸣,达到更震撼的效果。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类题材的电影汇大量采用真人真事来改编,最著名的就是始祖作品《驱魔人》和最强IP 《招魂》系列。尤其是《招魂》,当观众听到真实历史的录音、真的安娜贝尔娃娃时,全然没有别的惊悚片在结尾处的松口气,而是始终让观众保持着一种高压紧张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同于传统欧美jump scare的效果,而是类似于日式恐怖片往往在结尾给到的那种余味。《招魂》的成功一方面源于原型本身就是非常具有“表演色彩”的一对话题人物,另一方面,温子仁的我称之为twist-jump scare的技巧被发扬光大。驱魔题材的创新不仅于此,还包括将传统的邪不压正的结果来一个反转,比如《最后的驱魔》,在驱魔中融入侦探推理的要素,比如《招魂3》,将宗教和法律融合成一个庭审片,比如《艾米莉罗斯的驱魔》。《教皇的驱魔人》算是这几年里,最纯粹和正统的驱魔电影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有受害者的苦难、坚定的信仰、人性中的罪。罗素克劳年纪一大,扮演的人物就开始越来越另类,从精神病到神,再到个驱魔人该片基本上算是回归了《驱魔人》的风格,但其结局要更商业一些。《驱魔人》在最后的结尾处,彰显的,是为信仰的牺牲,而《教皇的驱魔人》的结尾,我倒是觉得更像是为续作留下的伏笔。本片将绝大部分的镜头都指向了罗素克劳扮演的加布里埃神父,对于受害者方面的描写,已经做了足够多的精简,如果我们来和《招魂》做对比,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对于受害者家庭方面,无论是关系、人物性格、甚至是中招以后异兆的变现,本片都要少了很多,特别是在jump scare要素上,本片简直凤毛麟角,只有后半段女主人被恶魔拉入床下这一段,算是有略微新意。有些段落能看出来致敬《驱魔人》的影子影片开始先以一个毫无关联的“驱魔”事件作为引子,体现出加布里埃神父的人物设定:经验老到、善解人意、富有智慧,甚至人人都隐藏的“罪”,那种我们无法向众人启齿的过往,对于加布里埃也仅仅是因为装死躲过了纳粹的屠杀,以及未能阻止一名无辜少女自杀而感到的羞愧。我们可以看到,加布里埃神父在生活和工作中秉持的两种面孔,或者说作为一个本片树立的伟正光,他在生活里却是一个小毛病众多的老头。喜好喝一口,偶尔调戏一下年轻的修女,面对权威桀骜不驯,倚老卖老。只有面对他的老师,教皇的时候,才会显出谦卑。而教皇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唯一作用就是点题影片名,其余的时候可以说对影片推动没有半点作用,花瓶罢了。而他的搭档,年轻的牧师艾斯克贝,在影片中的作用,几乎就是《驱魔人》中卡拉斯神父的翻版,这两个人组成的搭档,在影片中的位置、角色、故事定位,两部电影几乎是一模一样,年轻的神父一开始作为菜鸟,展现自己的幼稚和冲动,而在影片最后都是作为决胜的定海神针。菜鸟神父最后一身的污血,也算是变向做了洗礼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于,《教皇的驱魔人》中信仰是强大的,它能够战胜任何的邪恶,以及人类自身的罪,并迎来了光明的胜利。比起《驱魔人》中惨烈的牺牲换来的胜利,明显本片的胜利要更让观众接受,也更商业。不过这种光明的结尾,在近十几年反而是属于凤毛麟角的作品,我们看看从《最后的驱魔》、《柳条人》、《女巫》等等,最后的结局都不算是有多光明,虽然都可以确保一定口碑,但是在商业价值角度看,如果主角都牺牲掉了,那么如果要启动续作,如何使用新的主创,就是一个难点。目前在豆瓣上已经能看到《教皇的驱魔人2》的信息了,毕竟原型在去世之前进行过10万场驱魔,他的故事还可以讲述很久。